红宝石9999hbs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生指导教师
 
  
   
    | 一级学科名称 | 生物学 | 代 码 | 0710 | 
   
    | 二级学科名称 | 植物学 | 代 码 | 0710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带头人 | 
   
    | 01 | 植物基因资源研究及其利用 | 对植物品种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不断为植物育种、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有利用价值的优异资源,为农业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物质保障。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高植物育种效率和加快植物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王庆钰   | 
   
    | 02 | 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 | 以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克隆高产、优质、抗逆等相关基因并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转基因技术把关键功能基因整合到玉米自交系基因组中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 | 原亚萍 | 
   
    | 03 | 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抗逆基因工程 | 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理论,从抗逆性强的植物中分离并解析抗逆功能的基因或其产物(如蛋白质),然后利用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将确认的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我国特色的经济植物或者种质资源(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蓖麻等)中,从而获得抗逆性强的经济植物。 | 张世宏 | 
   
    | 04 |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与抗病基因工程 | 以稻瘟病菌、核盘菌、镰刀菌等为材料,研究有性生殖、寄主与病原真菌的互作机制,解析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机制,抗病基因产物的作用、信号传递以及防卫基因的诱导及调控机制,基于多抗基因的分离和功能解析,重点进行基因工程的多抗载体构建、高效表达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 潘洪玉 | 
   
    | 05 | 植物营养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 利用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分子、细胞和个体的等水平上研究植物对养分亏缺(如钾、磷、铁)、矿物质毒害(如铝、锰、重金属)等逆境胁迫信息的感受、传递和信号转导的机制,为培育作物抗逆高效品种和改进抗逆高效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和策略。 | 杨振明 | 
   
    | 06 | 植物和昆虫互作分子机理与蛋白质组学 | 运用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揭示昆虫对植物挥发性物质识别的分子机制,并利用昆虫与寄主植物间互作机制实现对昆虫的有效诱集或干扰昆虫的嗅觉通讯,从而达到害虫防治、提升作物产量的目的。 | 席景会 | 
   
    | 07 | 病原微生物与寄主互作 | 主要从事阐析医学及植物病原物—寄主互作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研究。目前研究重点主要有:1)灰霉菌(B.cinerea)致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2)重要植物病原真菌中参与能量代谢相关因子的致病功能及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秦庆明 |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能满足中国农业领域急需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现状,以加快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及体制改革为目标,满足农业方面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本学科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
 三、学习年限
 本硕博连读生基础学制为5年。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可延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
 1、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相关的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2、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对每个研究生都要成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的成员由导师提名,指导小组的成员一般应由至少3名(含导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3、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基础和特长,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课程学习可在规定期限内与论文工作穿插进行,但最迟要在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前获得全部学分。
 4、导师积极安排和帮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掌握学科前沿。
 5、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承担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生的课堂教学或指导论文等。
 6、学院及各学科专业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为研究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科阶段外,课程学习必须修够至少40学分。其中必修课28学分,选修课选够12学分。
 植物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 类 别 | 课 程 编 号 | 课  程  名  称 | 任课 教师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授课方式 | 考核方式 | 
   
    | 春 | 秋 | 
   
    |         必     修     课 |   公共课 | 0577801001 | 第一外国语(博) |   | 100 | 3 |   |   | 讲授 | 考试   | 
   
    | 0177802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36 | 1 |   |   | 
   
    | 0001000001 |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   | 20 | 1 |   |   | 
   
    | 0177802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18 | 1 |   |   | 
   
    | 0177802004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   | 36 | 1 |   |   | 
   
    |     基础课 | 0777806101 | 高级植物生物化学 |   | 40 | 2 |   |   | 讲授 | 考试   | 
   
    | 0777806102 | 高级植物生理学 | 苏胜忠 | 40 | 2 |   |   | 
   
    | 0777806103 | 植物分子生物学 | 张世宏 | 40 | 2 |   |   | 
   
    | 0777806108 | 数量遗传学 | 王庆钰 | 40 | 2 |   |   | 
   
    | 0777806104 | 真菌生物学 | 潘洪玉 | 40 | 2 |   |   | 
   
    | 0777806109 | 高级植物营养学 | 杨振明 | 40 | 2 |   |   | 
   
    |   | 高级植物生物化学 | 李贺 | 40 | 2 |   |   | 
   
    |   | 植物分子生物学 | 张世宏 | 40 | 2 |   |   | 
   
    |   | 高级昆虫生理生化 | 王  军 张炬红 | 40 | 2 |   |   | 
   
    | 0777806105 |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 | 张世宏 | 40 | 2 |   |   | 
   
    | 0777806106 | 高级植物生物学 | 外聘 | 40 | 2 |   |   | 
   
    | 0777806107 | 生命科学进展 | 潘洪玉等 | 40 | 2 |   |   | 
   
    |             专业课 | 0777806201 | 细胞遗传学 | 原亚萍 单晓辉 | 40 | 2 |   |   | 讲授与讨论 | 考试   | 
   
    | 0777806202 | 植物细胞生物学 | 苏胜忠 | 40 | 2 |   |   | 
   
    | 0777806203 | 植物基因组学 | 原亚萍 | 40 | 2 |   |   | 
   
    | 0777806204 | 植物种质资源Seminar | 原亚萍 组织 | 40 | 2 |   |   | 
   
    |   |   |   |   |   |   |   | 
   
    | 0777806210 | 植物分子遗传学 | 王  英 | 30 | 1.5 |   |   | 
   
    | 0777806211 | 高级作物育种学 | 王庆钰李景文 | 40 | 2 |   |   | 
   
    | 0777806212 | 作物遗传育种Seminar | 王庆钰组织 | 40 | 2   |   |   | 
   
    | 0777806213 | 植物分子育种学 | 王庆钰 | 40 | 2 |   |   | 
   
    | 0777806214 | 植物营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 鞠会艳 石武良 | 40   | 2 |   |   | 
   
    | 0777806215 | 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 | 尤江峰 | 30 | 1.5 |   |   | 
   
    | 0777806216 | 高级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 尤江峰 | 30 | 1.5 |   |   | 
   
    | 0777806217 | 植物营养Seminar | 杨振明 | 30 | 1.5 |   |   | 
   
    | 0777806205 | 高级植病研究法 | 刘金亮 秦庆明 | 40 | 2 |   |   | 
   
    | 0777806206 | 分子植物病理学 | 张世宏 李桂华 | 40 | 2 |   |   | 
   
    | 0777806208 | 高级植物病毒学 | 刘金亮 | 30 | 1.5 |   |   | 
   
    | 0777806207 | 植物病原细菌生物学 | 张艳华 | 40 | 2 |   |   | 
   
    | 0777806209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 潘洪玉 秦庆明 | 30 | 1.5 |   |   | 
   
    |   | 高级昆虫研究法 | 席景会 王  军 潘怡鸥 张炬红 | 40 | 2 |   |   | 
   
    |   | 昆虫研究新进展 | 张炬红 潘怡鸥王  军 | 30 | 1.5 |   |   | 
   
    |   | 昆虫化学生态学 | 张炬红 | 40 | 2 |   |   | 
   
    |   | 昆虫学Seminar | 席景会 | 40 | 2 |   |   | 
   
    |   |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 王  军 | 30 | 1.5 |   |   | 
   
    |           选 修 课 | 0777806301 |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 | 吴  颖 | 30 | 1.5 |   |   | 讲授与讨论 | 考查   | 
   
    | 0777806302 | 植物基因工程 | 张世宏 | 30 | 1.5 |   |   | 
   
    | 0777806303 |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术 | 苏胜忠 | 30 | 1.5 |   |   | 
   
    | 0777806304 | 植物化学 | 韩俊友 | 30 | 1.5 |   |   | 
   
    | 0777806305 | 生物信息学 |   | 30 | 1.5 |   |   | 
   
    | 0777806306 | 科技英语写作 |   | 20 | 1 |   |   | 
   
    | 0777806314 |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 石武良 | 20 | 1 |   |   | 
   
    | 0777806315 | 植物细胞生物学 | 苏胜忠 | 40 | 2 |   |   | 
   
    | 0777806307 | 仪器分析 | 张祥辉 | 20 | 1 |   |   | 
   
    |   | 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 | 杨振明 | 30 | 1.5 |   |   | 
   
    |   | 细胞遗传学 | 原亚萍 单晓辉 | 40 | 2 |   |   | 
   
    |   | 高级植物营养学 | 杨振明 | 40 | 2 |   |   | 
   
    | 0777806317 |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外语 | 王英等 | 20 | 1 |   |   | 
   
    |   | 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法 | 姜文洙 | 20 | 1 |   |   | 
   
    | 0922805105 | 生物统计与SPSS软件 | 徐向红 | 30 | 1.5 |   |   | 
   
    |   |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专题 | 林辰涛 | 20 | 1 |   |   | 
   
    |   | 根际生态学 | 曹  宁 | 30 | 1.5 |   |   | 
   
    |   | 土壤学原理与方法 | 闫  飞 | 40 | 2 |   |   | 
   
    |   |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 曹  宁 | 40 | 2 |   |   | 
   
    |   | 施肥与环境保护 | 王晓丽 | 20 | 1 |   |   | 
   
    | 0777806308 | 植病专业Seminar | 张世宏 秦庆明 潘洪玉 刘金亮 李桂华 刘守安 | 40 | 2 |   |   | 
   
    |   |   |   |   |   |   |   | 
   
    |   | 害虫综合治理t | 张炬红 | 30 | 1.5 |   |   | 
   
    |   | 昆虫分子生物学 | 席景会 | 30 | 1.5 |   |   | 
   
    |   | 农药毒理学 | 潘怡欧 | 30 | 1.5 |   |   | 
   
    | 0777806309 |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 张世宏等 | 20 | 1 |   |   | 
   
    |   | 植物蛋白质组学 | 席景会等 | 20 | 1 |   |   | 
   
    |   | 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 | 杨振明等 | 40 | 2 |   |   | 
   
    | 0777806310 | 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单晓辉 苏胜忠 | 40 | 2 |   |   | 
   
    |   | 生物信息学 | 外聘教师 | 20 | 1 |   |   | 
   
    |   | 分子植物病理学 | 张世宏 | 40 | 2 |   |   | 
   
    |   | 植物科学Seminar | 王庆鈺等 | 40 | 2 |   |   | 
   
    |   | 植物与昆虫互作机制 | 席景会等 | 20 | 1 |   |   | 
   
    |   | 植物分子育种学 | 王庆鈺 | 40 | 2 |   |   | 
   
    |   | 植物化学 | 韩俊友 | 20 | 1 |   |   | 
   
    | 0777806311 | 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研究进展 | 原亚萍等 | 40 | 2 |   |   | 
   
    | 0777806313 | 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 | 杨振明等 | 40 | 2 |   |   | 
   
    |   | 植物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潘洪玉等 | 40 | 2 |   |   | 
   
    | 0777806312 |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 | 张世宏等 | 40 | 2 |   |   | 
   
    | 0777806316 | 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 | 边鸣镝 | 30 | 1.5 |   |   | 
   
    |   补 修 课 |   | 植物学 | 吴颖 | 76 |   |   |   | 辅导自学 | 考查 | 
   
    |   | 作物遗传育种 | 王庆钰 | 80 |   |   |   | 
   
    |   | 遗传学 | 原亚萍 | 40 |   |   |   | 
   
    |   | 植物营养学 | 杨振明 | 60 |   |   |   | 
   
    |   | 普通昆虫学 | 席景会 | 60 |   |   |   | 
   
    |   | 农业昆虫学 | 张炬红 | 50 |   |   |   | 
   
    |   | 植物化学保护 | 王岩 | 50 |   |   |   | 
   
    |   | 普通植物病理学 | 刘金亮 | 60 |   |   |   | 
   
    |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张世宏 | 50 |   |   |   | 
  
 
  
  
  
  
  
 六、学位论文与必修环节基本要求
 
  
   
    | 1 | 硕一上 | 完成学习计划(开学一月内) | 
   
    | 2 | 硕一下 | 文献阅读(学期初)开题报告(学期末) | 
   
    | 3 | 硕二上 | 硕博连读考核 (10月) | 
   
    | 4 | 硕二下 |   | 
   
    | 5 | 博一上 | 文献阅读(学期初)开题报告(学期末) | 
   
    | 6 | 博一下 |   | 
   
    | 7 | 博二上 | 论文中期检查(学期末) | 
   
    | 8 | 博二下 |   | 
   
    | 9 | 博三上 |   | 
   
    | 10 | 博三下 | 博士论文答辩 | 
  
 
 文献阅读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阅读有关本专业科研文献,数量不少于10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70篇。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后,要对阅读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撰写综述报告,自述不少于5000字,并按通知时间将材料上传到研究生管理系统。未能完成文献阅读及综述报告的研究生不能参加开题报告。本必修环节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举行开题报告会。报告人应就自己课题选题的背景、进展、可行性及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向评审委员会汇报。开题报告应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报告会由所在学科负责组织公开进行,报告后一周内将有关电子材料上传至研究生管理系统,纸质件学院留存。未能通过的研究生须在两个月内申请重新开题,通过后方能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第二次仍未通过者,将不能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本必修环节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学术活动
 要求本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不低于20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不包括开题报告),并将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上传到研究生管理系统。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文献阅读情况、学术活动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按要求将中期检查电子材料上传到研究生系统,纸质交学院留存。合格者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对未通过中期检查者重新选题论证,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
 论文研究工作可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的累计时间不应少于3年。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本硕博连读毕业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要求以第一作者(如导师是第一作者,则本人应为第二作者)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论文,且累计IF≧5.0,或同等要求发表一篇IF≧6.0的SCI论文。2名博士研究生共同完成发表被SCI检索的影响因子10.0以上的学术论文1篇,且署名为前两名(如署名第一的为本人导师,则署名为第二和第三作者),2人均视为符合申请条件。以上成果要求吉林大学为成果归属单位(即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均为吉林大学),发表的文章至少online发表,录用通知不予认可。